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提到顶尖高校,人们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幕幕美化后的场景:图书馆中彻夜明亮的台灯、研讨会上针锋相对的观点、躺在草坪上的学生谈论着社会与国家……

前不久曝出的一系列丑闻,打破了人们一厢情愿相信的美好滤镜:原来,名校并非什么纯洁的乌托邦,也存在着肮脏与黑暗。

11月7日,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发布通告称,在刚过去的周末里接到5起报案,其中4人表示自己的饮料被蓄意投放了“迷奸药”,1人表示遭遇了性侵犯。值得注意的是,这5起案件都发生在学校官方认可的兄弟会活动上。

无独有偶,康奈尔大学发布通告的4天前,芝加哥大学也拉响警报,披露自9月份以来已经收到7起学生被下药或遭遇性骚扰的报案。巧合的是,这些案件也全部与学校中的兄弟会和姐妹会有关。 在美国,兄弟姐妹会是一种以情谊为基础,本科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校内社会组织。与一般的社会组织不同,它不必遵守纳税等法律规定,但是在某些方面,需要听从高校的行政命令。

几十年来,兄弟姐妹会屡屡发生性侵案件甚至是闹出人命的丑闻,最近短时间内曝出的大量恶性事件,更是让它们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呼吁废除兄弟姐妹会的运动也再度活跃起来。

兄弟姐妹会,又一次走在了风口浪尖。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罪行累累的兄弟姐妹会

《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让·格雷罗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参加南加州大学兄弟会联谊派对的场景。那天晚上,由于兄弟会规定到场女性不能带男伴,格雷罗便邀了几位女性朋友一同前往。她们互相约定照看彼此,谨防饮料被下药。

派对在一栋兄弟会成员的宿舍楼内举行,一推开门,格雷罗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酒气,以及无数双色迷迷的眼睛将她从下到上打量了一番。黑暗的大厅中,几名男生围住一名走路晃晃悠悠的女生,另一个角落里,一名兄弟会成员正在另一名女生身上乱摸,女生喝得几乎不省人事。

离开活动场地时,格雷罗产生了重获自由般的感觉,在外面那条时常发生治安事件的巷子里,甚至感到了安全。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电影《血腥兄弟会》剧照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发现,大学校园里发生的群奸事件中,55%都与兄弟会有关。2007年,美国联合大学教育学教授约翰·福伯特也发现,兄弟会成员强奸女性的几率要比非兄弟会成员高三倍,姐妹会成员遭遇性侵犯的概率要比非姐妹会成员高74%。

妮可·斯克鲁格斯是一名前南加州大学姐妹会成员,目前,她已经脱离会籍并加入到呼吁废除兄弟姐妹会的组织中。斯克鲁格斯表示,按照惯例,在决定活动地点和规则方面,兄弟会比姐妹会更有话语权,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宿舍作为活动场地。宿舍离卧室很近,为性侵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斯克鲁格斯还介绍道,不少姐妹会都会把刚招募进来的新成员“推荐”给兄弟会,以提升自己团队的形象。至于推荐标准,往往只是取决于外貌。

“这背后的逻辑不言而喻,如果女生认了这套逻辑,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物化成取悦男性的工具。这不仅会导致‘强奸文化’的形成,被侵害的女生也会将其合理化,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斯克鲁格斯强调。

兄弟姐妹会独特的规章制度和社团文化,使女性极易成为受侵犯对象,但这不意味着男性可以完全幸免,他们有时也会付出健康甚至生命代价。

致命的威胁主要潜伏在入会仪式上。

美国作家伊布拉布·肯迪仍然记得20多年前那场亲眼目睹的兄弟会入会仪式。仪式场地是两块被铁栅栏围起来的篮球场,前辈先会对新人进行一顿拳打脚踢,美名其曰“考验”,然后又会忽然顿一下,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与新成员握手和拥抱。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美国派(番外篇)6:兄弟会》剧照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反差给小肯迪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他立刻打消了加入兄弟会的念头。不过,辱骂和推搡只能算是杀伤力较低的恶趣味,有些兄弟会考验新成员的手法,甚至击穿了法律底 线。

2021年10月,19岁的丹尼·桑图里在密苏里大学Phi Gamma Delta兄弟会入会仪式上,被灌下1升伏特加后昏迷。等抢救过来,桑图里不仅下身瘫痪,双目失明,还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当地警方通报称,桑图里当时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0.486克酒精,该数值是我国醉驾标准的6倍。

同年11月,21岁的帕特·阮更是直接在密歇根州立大学Pi Alpha Phi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上丧了命,死因同样是酒精中毒。其尸体被发现时,只穿着一条内裤,周围充斥着呕吐物和尿液的恶臭。

据《今日美国》报道,不管是酒精中毒还是身体伤害,过去20年中,美国平均每年发生一起与兄弟姐妹会有关的死亡案件。

“希腊字母组织”

在美国,兄弟会和姐妹会通常被叫作“希腊字母组织”——它们的名字大多由两到三个希腊字母组成。在官方定义中,兄弟姐妹会属于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社会组织。

美国第一个兄弟会诞生于1775年,是在威廉与玛丽学院里秘密建立起来的Phi Beta Kappa。创建仅4年,该组织分支就蔓延到了包括耶鲁和哈佛在内的诸多美国高校。十九世纪初,Phi Beta Kappa决定放弃 “地下组织”属性,将自己打造成“优等生俱乐部”。

十九世纪上半叶,各种兄弟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时,兄弟会更像是餐饮俱乐部与文学社团的混合体,虽说也有各自独特的入会仪式,但远没如今这般狂野。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平权运动发展,“女性兄弟会”开始出现。1874年,雪城大学的Gamma Phi Beta成为首个使用姐妹会(Sorority)一词的社团组织。

这些兄弟姐妹会充满仪式感的共性,或多或少为恶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滋长空间。

比如绝大多数兄弟姐妹会都是单一性别社团,只有一小部分是混合性别组织,而且后者通常不属于北美兄弟会联盟(兄弟会界的联合国)成员,也就是不被“主流”认可的意思。

同属于一个兄弟姐妹会的成员还通常住在一栋建筑里,其住所是兄弟姐妹会或者校友联合会的私有房产。一般情况下,一个组织的不同建筑挨得很近,因此,那条街也被叫做“希腊街”。

另外,兄弟姐妹会严苛的招募程序也广为人知。这一流程大体分为两步:审核(rushing)和试用(pledging)。在审核阶段,新人需要参加一系列特定活动甚至是面试,如果赢得前辈肯定,便会收到邀请进入试用阶段。试用阶段时长一周到数月不等,如果同样顺利通过考验,新人便会受邀参加入会仪式,成为正式成员。

每一个兄弟姐妹会都有一套专属仪式、格言、使命和标志。通常,只有当新人顺利通过入会仪式后,组织高层才会将这些披露给他们。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1951年10月,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南卫理公会大学姐妹会成员在寝室聊天。(IC photo 图)

除了上文提到的性侵犯与霸凌,兄弟姐妹会还被频频指控存在种族和阶级歧视等问题。

自创办之初,兄弟姐妹会就是以白人为主的组织,尽管随着平权运动盛行,一些少数族裔如今也加入其中,但还是属于边缘角色。

一项2013年的研究对9所公立大学的近20万兄弟姐妹会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74%的受访者来自中产或富裕家庭,仅有18%及6%的受访者来自工薪家庭和贫困家庭。不少批评人士认为兄弟姐妹会助长了阶级歧视现象。

据悉,算上会费和其他费用,兄弟姐妹会成员每学期要向组织缴纳大概500美元至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500至10500元),这并不是一笔小钱,因此在最初就筛掉了不少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

少数族裔的退会示威

当然,并非所有兄弟姐妹会都丑闻缠身,封闭保守。如今,美国还开始出现以少数族裔为主要成员,甚至是欢迎变性者群体的“希腊字母组织”。但那些以出身富裕家庭和白人为主要成员的“传统社团”总是拒绝对屡屡曝出的恶性事件采取行动,于是,呼吁改革或废除兄弟姐妹会的声音应运而生。

最近几年,包括杜克大学、美利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府,陆续举办了抵制兄弟姐妹会的抗议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还属范德堡大学在2020年发生的大型“退会示威”。

“退会示威”的导火索是一则视频。视频中,几名范德堡大学兄弟姐妹会白人成员,频繁使用对黑人的侮辱性词汇,并发表种族歧视言论。那时,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刚刚死于白人警察膝下不久,这则视频犹如火上浇油,一下点燃了范德堡大学学生的怒火。

21岁的泰勒·汤普森是最早退出Kappa Kappa Gamma姐妹会的成员之一,作为黑人,她认为该组织内部根本没有人愿意正视身边的种族歧视问题,更别提为此进行改革了。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美国派(番外篇)6:兄弟会》剧照

“姐妹会群聊中,只会谈论‘拉斯维加斯之旅’这类话题。”汤普森表示,当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和引发“退会示威”的视频曝出后,她都主动在群里提及它们,希望白人姐妹们可以为反种族歧视游行捐款或献策。

“一开始,反应还算热烈,大家都点赞我的信息,可不出一小时,群里又开始谈论吃喝玩乐了。”秉着不声讨就是默许的想法,一气之下,汤普森和群里其他4位少数族裔成员决定退会。“我不想继续把时间浪费在教育姐妹上了,她们平时都说自己支持多元化和平等,但面对组织内部的歧视问题,忽然全不做声了。”

范德堡大学规模最大的Delta Tau Delta兄弟会透露,在这场“退会示威”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成员脱离了组织。Kappa Kappa Gamma姐妹会没有透露具体退会人数,只是说“大多数女生仍是我们的成员”。

只是,将拒绝反思和改革的罪名一股脑儿加在校级兄弟姐妹会头上,似乎也不太合适。

“退会示威”中,包括数名骨干在内的范德堡大学Delta Tau Delta兄弟会成员,向Delta Tau Delta全美总会表达了对于最近风波的关切,不料,却遭遇了全美总会的批评。在意识到改革不可能发生后,这些兄弟会成员决定退会,并在范德堡大学校报向曾受到自己组织伤害的个体道歉。

面对全国范围内废除和改革的呼声,统管美国多数兄弟会的北美兄弟会联盟明确表示“不可能废除”。统管美国大多数姐妹会的全国希腊联盟态度则相对温和,说:“会对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和其他偏见进行反思。”

大学为何“偏袒”兄弟姐妹会?

如果说出于利益考量,人们还可以理解兄弟姐妹会及其全国组织对改革和废除的抗拒,那么面对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许多高校同样表现出漠然,就让人有些困惑了。

比如2021年9月,南加州大学的6名学生举报自己被兄弟会成员下药和骚扰后,校方迟迟没有作出回应。等到一个月后学校才迫于压力发表声明,但这期间又发生了一起性侵犯案件。今年曝出涉及兄弟会的丑闻后,芝加哥大学也仅仅发布了一则警告,许多学生认为校方的反应完全不能反映出事件的恶劣程度。

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背后有诸多原因,最直接的考量之一便是:钱。

“大多兄弟姐妹会已经在校园中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它们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校友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强大的‘捐款人体系’。”专门研究过校友捐款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诺亚·德雷兹纳对新闻网站Vox表示。

同时多数兄弟姐妹会成员出身于上层或富裕家庭,他们毕业后大都在政商界担任领导职位,成为既有钱又有权的人。多家媒体统计发现,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高管、国会议员,甚至是18位美国总统都曾加入过兄弟姐妹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捐款金额是“普通校友”的4倍,学校自然没有动力取缔“捐款人的摇篮”。

此外,按照惯例,兄弟姐妹会通常会献出私有房产用作成员的专属宿舍,很大程度上为高校解决了宿舍紧张问题。彭博社记者约翰·赫钦格指出,美国800所高校的兄弟姐妹会,总共拥有价值约30亿美元的房产,如果学校禁掉这些“希腊字母组织”,则需要自行承担建造或租赁本科学生宿舍的费用,给财政状况带来不小压力。

年年闹出人命,美国名校依然偏袒兄弟姐妹会

纪录片《兄弟会男孩: 深入美国兄弟会》剧照

最后,兄弟姐妹会自身也具有相当大的决策影响力。据阿拉巴马媒体集团官网报道,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阿拉巴马大学的众多兄弟姐妹会就成立了一个名为“机器”的地下组织。该组织人数占到了所有本科学生的34%,因此可以抱团参与投票,将一切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抹杀在摇篮之中。

校方、兄弟姐妹会和全国性“希腊字母组织”似乎都能从现状中获得利益,也难怪呼吁废除兄弟姐妹会的活动阻碍重 重。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高校和个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美利坚大学校方组织公开讨论,争辩要不要废除兄弟姐妹会;西北大学Sigma Nu兄弟会中,75%的成员已经脱离组织以表达不满;康奈尔大学也决定在恶性事件发生后,暂停所有校内兄弟姐妹会的社交活动。

至于兄弟姐妹会的前路是改革、废除,抑或是保持不变,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Thu, 19 Jan 2023 01:12:08 GMT 原文链接🔗: https://digest.creaders.net/2023/01/18/2568574.html
1 个赞

感觉像是“”放纵会“”,合法的等级欺凌组织

我还以为BEING A DIK 这种纯粹是夸张呢 :scream:

1 个赞

Being a dick 很贴近事实,里面的助学贷款啊什么的描述的很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