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词》10 唐诗主题之登高四

当然,也有严肃的学者说过,屈原可能是同性恋。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并非只是君臣之义的比喻,而是真有恋人之间的感情。这点 @鑫真 未必是错的,只是跟他开个玩笑。

我是不相信君臣之间会用那么多暧昧的词汇,倾注这么深厚的感情的。

@云水@海涯 说得都对,这里使用“爱人”的说法确实有点问题。但是这恰恰又是“世闺诗”的魅力所在。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段来反映现实,抒发感情。他以香草之芬芳象征诗人的高洁,以天上象征人间,他把自己比作美女,以众女之妒美比喻群小嫉贤,他把男女关系比作君臣关系,又以求媒比求通楚王,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可以这么说,《离骚》中屈原在某种程度上,把落魄的自己比拟成一个遭楚王长期冷落的失宠弃妇,这里“爱人”就暗喻为虚拟化的楚王了。

《离骚》是自传与抒情诗,强调屈原身处困境中种种情感纠缠、激荡与挣扎,抒写激情倾诉、苦闷矛盾中的呐喊彷徨,并描写屈原从出生到政治失败的生活。在《离骚》中屈原似乎半睡半醒,在多重角色和雌雄性别错乱之间游动,他时而把自己虚拟成弃妇比喻失意逐臣,以失宠女子的语气埋怨被楚王疏离,将君臣关系比作男女关系。时而人格解离而神魂翱翔升天,登天去追求他的理想。但天门不为他而开,他在天上世界寻找哲王和美女,终究是徒劳无益,最后意识到,鲜花香草和道德气节都不再为人所珍视。屈原抒发无法在情感上舍弃故土的苦恼,他虚拟两次天界遨游,象喻他企图远离中心,另求理想以摆脱眼前困境的尝试。模拟女性的善怨口吻,通媒求女,象征他一再寻求同志以谋合作,却因世俗的妒才心理而致败。但第一次求女不成而返,第二次则停顿半空中,意味无论经过多少痛苦的挣扎,都无法转移诗人对自己国家的爱恋。只有楚国,才是他生命唯一的中心和感情归宿。《离骚》主题是死守善道,屈原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在和女媭、灵氛和巫咸辩论时,他并没有被说服去同流合污,对他来说,皇天是正直的,好人一定有报酬,申明对纯洁的追寻以及与邪恶的斗争。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在天堂以向神女求婚,比喻追求贤人和贤君。《离骚》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政治隐喻传统,《离骚》中屈原曾食菊花,后世文学上菊花成为独立不群、孤芳自赏的象征。《离骚》风格浪漫,想像丰富,感情激荡,情怀悲壮,辞采瑰丽,语言繁丽,语调高亢,气象雄伟,有叙事诗式的表现手法,神话富丽堂皇,意象华美,修辞奇特,具戏剧性的表演性质,运用了香草香花、天界巡游、圣哲古帝三种的意象,铺张陈列,构成雄伟奇丽的风格,充满巫术浪漫神秘的色彩与戏剧风格。另外,《离骚》用对话体,有女媭、重华、灵氛、巫咸四段谈话,后来演化为汉赋《子虚赋》、《上林赋》中的问答。

2 个赞

云水先生“钻研”古文诗词有多久了?缘何而起?是真的因为发现而喜欢,还是因为无聊才喜欢?
同一意境,历史,感情,用诗词和现代文表述,为什么就觉得诗词表达更有韵味呢?
如果博主以后能在每篇文末附上自己的诗词,就更好了。一句两句不嫌少,五句六句不嫌多。
:kissing_heart:

1 个赞

突发灵感,吹下老何:

世界资讯假与真,
普罗大众总踩坑,
明镜六度帮解忧,
海外老何乃神人。

4 个赞

请灵感再勃发一次,吹一下 @Lizzi

1 个赞

与“发现而喜欢”和“无聊而喜欢”都不搭界,应该是与小诗妹有缘,然后才痴迷上古文诗词的:

言简意足,明显曾经发生过“梦短音长”的缠绵故事啦 ,沙盘推演,小诗妹理论上大概率会是指引他追索诗与远方的明灯, 不知这样诠释 @云水 兄会否接受?

1 个赞

老何不得了啊!海外媒体的一盏明灯!

1 个赞

赞李其

明镜美女推李其,
当今媒体新一代,
成天畅游六度里,
逗得男士心头喜

1 个赞

最后一句。。。

本来想赞一下的。

最后一句太过于调侃了

喜提Melanie小姐点名!谈不上钻研,从小喜欢诗词,五六年前尝试自己写,应该是缘于喜欢、羡慕和无聊的综合原因吧。诗词的表达简洁而有韵律,省掉了大量的助词和介词,和现代文差别还是很大的,再加上押韵,自然就有了高级感。

我的诗词在《云水诗词》系列了,M小姐可以找一下。 :pray:

2 个赞

鑫真兄,写诗词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无中生有”,如果都要发生过才能写得出来就不会有那么多诗词了,创作嘛既要来源于生活,还要想象于生活,生活中没有的才在诗里实现,您说对不?

3 个赞

给先生的建议,怎奈先生却令M小姐再前往它处专读诗去了。
有时候会感觉古诗词像摩斯密码,让你去猜去想去感受,大约是多半带着自己当下的一种感觉去感受了。
不论如何,没有在古代生活过,不能完全理解老祖宗当时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情怀,都也是照着今人的破译揣测,突然觉得也没那么美了。

2 个赞

啊哈。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诗和远方“的由来啊 :smiling_face:

2 个赞

望岳

07. 唐诗主题之登高一

讲完了唐诗宋词的发展简史,今天开始唐诗的第一个主题:登高。

古人没有手机可以刷,闲暇之余出门走走,是健身又宽心的好选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到了高处,可把酒临风,一吐心中块垒,也可心怀远方,思念远人。有山就爬山,没有山也可以登楼、登台,总之站得高一点就能望得远一点,望远了就免不了想写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诗和远方”的故事层出不穷,先来看看杜甫这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中,泰山又名岱山,为五岳之首,称宗,故称为“岱宗”。以泰山为界,古代山东分为齐国和鲁国,齐鲁大地的山色苍茫,一望无边,所以是”齐鲁青未了“。

颔联根据格律诗的规则是要对仗的,老杜自然不会搞错。“造化”是创作和演化的意思,这里指大自然。钟是乐器,也是计时工具,还可以当容器讲,这里引申为聚拢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写大自然聚集了天地的神奇秀美。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凡天地日月,生灵祸福都能用阴阳来解释。阴阳在地名上的解释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光从赤道附近照射过来,被大山挡住,所以山南是阳,山北背阴。大河是凹下去,与山相对应就是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由此中国的很多地名便很容易理解了,比如衡山以南的衡阳、洛水以北的洛阳、华山以北的华阴和长江以南的江阴。

“阴阳割昏晓”写的是高耸的泰山南北挡住了阳光,把山的南北分割成迥然不同的明暗,就像是早晨共和黄昏的差别。

先写景,后抒情是诗词常见的写作手法。颈联写的是:山中的层(通曾)云飘荡在胸中,飞去的归鸟映入张大如裂开(决)的眼眶(眦)。这两句简直太传神了,短短十个字,写出来一幅雄阔宽广的山川景色,并且把作者自己也纳入其中,把人比作大山那样的豪迈,为最后两句的横空出世做了最好的铺垫。

尾联是千古名句。面对雄伟的泰山,我一定要登临最高处,俯瞰脚下的群山。这两句里的气势基本不用解释,连读三遍既可读出其中的气势与格局。难得是的回看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望岳》,”望“字说明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登山,只是望着泰山全凭想象写出来的景色和气势,若非心中本来就有,怎么写的出来?

杜甫留给后人的印象多半是沉郁愤懑的,《望岳》是为数不多的充满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作品。要说原因,只有一个,年轻啊!这一年杜甫二十四岁,刚在洛阳考进士不第,然而并不影响他四处游玩的心情,这就是年轻的资本。整首诗充满了杜甫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年轻的杜甫还有一首诗毫不掩饰地写自己的才华,其中两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问你狂不狂!

然而,再大的年龄资本也敌不过岁月的毒打。当五十六岁的杜甫再次登高的时候,心情已截然不同。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经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已经国力不再,风雨飘摇。杜甫也成了一个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垂垂老人。这一年秋天杜甫路过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了这首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的手法,前四句写景(赋),后四句抒情(兴)。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整首诗最有意境的两句,简单讲就是“落花流水”。人世间最无力的事情莫过于花要谢去,水要东流,古人观察到这两种景象立马感叹到人生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用流水隐喻时间的流逝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有异曲同工的句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之后,类似的句子在诗词中层出不穷: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们把文学作品中这类隐喻称作文学“语码”,即语言的密码,类似的语码还有很多,比如用月亮代表思念: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登高引申出来的栏杆或凭栏,代表忧愁和惆怅: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回到这首《登高》,前四句写所看所听,后四句写所感所想。第五六句,“万里”写空间,描写外在的的世界,“百年”写时间,回到自身的境遇,自古凡能写出时空感,能从外部天地联系到自己内心的的诗句大都是好句!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悲愁之景切合了时代的混乱和个人的艰难,反映出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这才是我们熟悉的老杜!

这首《登高》从格律工整,四联全部对仗;构思完整,境界高远,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被后世评为七律第一。

3 个赞

王维这首也不错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登高,我思念呀!:joy:

3 个赞

这首安排在“怀乡”的主题里:grinning:

1 个赞

凡我想像,你必着眼,大千世界,随处知音呀:smile:

2 个赞

六度有知音:v:t3:

1 个赞

感谢云水先生的讲解!非常棒!很受益!

2 个赞

云水先生终于更新,辛苦了。 :heartbeat:
看先生连续例举了唐宋优秀名家,难免不让人想到王安石的《桂枝香》。总不能因为金陵城海拔不算高,就忽视了介甫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记得曾有人云,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

也难怪每次我站在上海陆家嘴那80层楼上俯瞰,总觉得人间不值得呢。(玩笑话了)。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