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十一:世界浴火重生,他是接生婆

我们昨天提到,在日本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发动了珍珠港袭击。这之后世界上出现了有些匪夷所思的反应。当时正在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和轴心国,几乎都在庆祝这一次袭击行动。同盟国,比如英国和中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拖入了战争,丘吉尔说:“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同盟国力量大增,几乎就已经赢定了。”中国当时的陪都重庆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彻夜游行欢庆,因为这时候中国人也感觉到,日本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胜利在望了。而与此同时,轴心国也非常高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几乎立刻就向美国宣战。因为他们觉得,太平洋战场将会拖住美国,这使得当时进行得非常顺利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美国集中精力去造军舰和对付日本,那么运送给苏联的援助,就会大打折扣。

双方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但盟军也确实害怕美国头脑一热,集中精力打日本去了。欧洲唯一还在抵抗希特勒的英国,是最着急的。还记得我们之前介绍过,FDR 在做美国海军助理部长的时候,在欧洲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吗?在英国,他认识了一个好朋友,这就是当时任大英帝国军需部长,这时候已经是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这时候也是拼了。在珍珠港事件后仅两周,丘吉尔亲自乘坐英国军舰访问美国。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坐军舰横跨大西洋是很危险的。但当时的飞机航程还达不到,丘吉尔只能冒着被德国潜艇攻击的风险横跨大西洋访问美国。

丘吉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说服 FDR 把战争的重点放在欧洲。这是英国和美国之间关于军事战略的第一次正式会议。双方制定了“德国优先”的政策。因此美国之后对于太平洋战场的投入是有限的。但具体美军如何加入欧洲战场,两位大佬有不同意见。FDR 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在法国登陆,造成德国两面作战的局面。这也是苏联的斯大林最希望看到的;但丘吉尔则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最终 FDR 和丘吉尔达成一种妥协,先从非洲和意大利入手,等美军有了足够的对德国作战的经验了,再登陆法国海岸。

美国在 1942 年 5 月加入了北非战场,一年之后,到 1943 年 5 月,基本上将轴心国军队赶出了北非,美军开始向意大利西西里岛进攻,而在这些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的巴顿将军。

1943 年底,盟军已经在意大利登陆。而德国在苏联也遭到了惨败,转而进入了防御战。这个时候,盟军将会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形式已经很明显了。FDR 最重要的任务,变成了和盟国的领导人协调,建立战后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世界级的冲突。

1943 年 8 月,FDR 和丘吉尔在加拿大魁北克见面,讨论战后国际秩序问题。要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就必须要美、英、苏、中四个国家来共同协商。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当时苏联和日本有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苏联不能帮助和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也就是说,斯大林不能和蒋介石见面。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必须开两次会议的原因。 同年 11 月,美、英、中三国在开罗开会,制定了开罗宣言,这主要包括日本归还中国所有侵占的领土,朝鲜独立等等;FDR、丘吉尔和蒋介石谈完,第二天就飞了德黑兰,接着和斯大林谈,斯大林完全同意开罗宣言。在德黑兰会议上,三位巨头开始讨论战后建立联合国的设想。美国和英国向苏联保证 1944 年 5 月之前登陆法国,而苏联则承诺结束对德作战之后,参加对日作战。但苏联要求获得一部分波兰领土和日本的库页岛作为回报,美英没有表示异议。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开罗宣言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三国领导人只是做了一个公告,而且因为之后还要征求斯大林的意见,所以没有正式签字。“开罗宣言”这个名字也是新闻记者给起的,实际上当时只是一个叫“新闻公报”Press Communiqué 的东西。因此开罗宣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应,这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

1944 年 6 月,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纳粹德国的抵抗开始瓦解。到了 1945 年,盟军已经进入了德国境内。太平洋战场方面美国经过 1942 年的中途岛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之后,已经基本上击溃了日本海军,正在不断地使用跳岛战术逼近日本本岛。制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实操被提上了日程。这就促成了整个二战中最关键的会议:雅尔塔会议。

image

1945 年 2 月,这个时候距离 FDR 离开人世,已经不到 2 个月时间了。他的健康情况从 1940 年开始就逐渐恶化,FDR 这个时候已经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肺气肿和慢性心衰。但是他依然来到当时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度假区。

关于雅尔塔会议和之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在我的冷战起因回顾系列的 “77 年前我们做错了什么?”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总的来说,雅尔塔体系规定了战后西方和苏联之间如何划分势力范围,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请注意,雅尔塔是一个密约,雅尔塔协定并没有向世界公布,而只是三巨头之间的约定。为什么呢?因为几个大国来瓜分世界,决定世界其他国家命运这种做法,已经在当时遭到了舆论的反对。但当时的世界秩序已经大乱,在联合国机制正式运作之前,也只能由几个大国来暂时维持局面。

FDR 严格地说,是一名威尔逊主义者。所谓威尔逊主义,就是美国第 28 任总统,在一战之后推动国联成立的威尔逊总统的国际关系理想。在一战之前,各国之间都是秘密外交,相互猜忌,缺乏一个解决矛盾的国际平台。当时这被认为是莫名其妙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一战之后按照威尔逊总统的理念,建立了国际联盟。但这时候美国孤立的呼声极其高涨,最终美国自己没有能加入国联,这就使得国联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FDR 最希望达成的目标,就是建立联合国,也就是国联2.0 版。

FDR 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早期的全球化主义者。他相信如果各个国家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就能够促进长久的和平。这就要求联合国这个组织必须将苏联这样一个和西方价值观完全相悖,但是体量巨大,有很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包容进来。无论是政治上的联合国,还是经济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FDR 都希望能把苏联拉进来。但是作为苏联呢?老实说,虽然苏联打出的旗帜是解放全人类,看上去像是一个普世价值的体系,但当时的苏联除了想自保以外,没有太多的想法。因此苏联并不太在意联合国机制到底能起什么作用,但他们要实惠,要大量的领土控制范围。这其实也是两种不同文明阶段的文明之间的对话。就好像你想和一个部落社会的人搞好关系,就得先拿出诚意,将自己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什么他们喜欢的东西递给他们。这么说有些不够尊重苏联人,但我想这是一个可以凑合着使用的比喻。

很多人指责 FDR 在美国的实力完全超过苏联的情况下,大量地向斯大林让步是不明智的。但我觉得这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只要 FDR 想建立一个以联合国为主要舞台的新的国际秩序,就只能先把手里的肉递给斯大林。否则按斯大林自身所处的文明程度,他根本无法理解联合国这种大家扯皮吵架的场所,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而 FDR 则认为,建立了联合国机制,是他赠送给人类的最宝贵的遗产。

联合国正式成立,也就是“联合国宪章”正式被批准,是1945 年 10 月份的事情,而这个时候,FDR 已经去世了半年了。

除了联合国之外,FDR 还有一件事也是心心念念地想完成,那就是为美国宪法添加新的权力法案。很遗憾,这件事随着罗斯福的去世而被搁置了。

我们讲到这里,还有太多的遗漏。这包括 1944 年的总统大选,也就是 FDR 第四个任期是如何开始的?FDR 如何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到了 1944 年的时候,连 FDR 自己都知道自己很可能死在任内,那么谁来做这个几乎注定要做总统的副总统呢?另外,FDR 还有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方面,就是他和几位夫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是不是一位女性同性恋者?这些故事,我们下一次来讲。

Eric

这是一篇非常长的文章,最早应该发表在《思想》2019年第三期,作者是北大的一位法学副教授,章永乐。通过探讨威尔逊主义和门罗主义在那个时代交替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经过不断的斗争妥协,使“国联”盟约最终从建立一种普世的国际秩序,到倒向“实力即霸权”的门罗现实主义。从而引发德意日的持续区域霸权扩张。我自己觉得写得非常好,这是对“威尔逊主义神话”的一种反向思考,让读者看到,威尔逊的目的依然是推进“优先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秩序。文章中日本和德国的案例在底层逻辑上,又与今日中国的情况以及俄乌战争有多少本质不同呢?

以下是文章链接和摘要
https://m.aisixiang.com/data/116952-4.html

【内容摘要】 威尔逊总统在 1919 年的行动将美国的国际威望推向高峰,但也使得威尔逊主义与门罗主义的 关系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威尔逊论证其政策主张是门罗主义的自然发展,但其国内政敌认 为威尔逊主义将导致欧洲列强通过国际联盟来干涉美国事务,从而违背了门罗主义。在德国, 卡尔·施米特更系统地论证了威尔逊主义与门罗主义相互对立,并主张德国可以根据美国门罗 主义的先例,在欧洲建立自身的“大空间”秩序。日本在威尔逊执政之前即存在“亚洲门罗主义” 话语,当其大陆扩张受到国联秩序限制时,日本同样强烈主张门罗主义,并参考施米特的论述, 为自身侵略性的区域秩序主张提供国际法论证。威尔逊所激化的话语冲突,其背后是区域霸权 的多元空间性主张与全球霸权的全球普遍同质主张之间的斗争。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今人更 深刻地理解当代全球政治秩序演变中的结构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