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 | 解读左圣卢梭——“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文/美国 马雅

作者

【虞说春话】本文是我目前所见写得比较好的一篇,不脸谱化一个人。一般来说,贫民出身的更倾向暴力革命,希望急风暴雨中完成社会改革,但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所有照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意。

几年前,去一朋友家,见他的茶几上赫然摆着一本几寸厚的《爱弥儿》,吃惊不小。就好像谁在办公桌上放一套”毛选“,或是在图书馆端着架子读鲁迅,这分明是一种对世俗的挑衅。

卢梭(1712-1778)

我这朋友是位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博览群书不为怪。可从青少年直到年过半百,几十年如一日,还这么左,应是他爷爷当初留法,组建“少共”,留下的余波。

说实话,我见了心里有点发堵。因为我不喜欢卢梭,而这反感从早年就开始了。当初我逆反文革,看过一些西方的书。正像某些人自称马克思的信徒,却从未阅读《资本论》,而只看过《共产党宣言》一样。

对我来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骨头太硬,不好啃。于是我找到他的《忏悔录》,得知他十几岁当仆人时,就诬赖别的女仆偷主人的丝带,自己又当了小白脸,余下的可想而知。

后来到西方,尤其是美国,上至王妃,下至网红,争相在媒介吐槽,争相比谁烂谁黑,美其名曰“坦诚”,猜想这都是卢梭打的头。

近年的美国,白左大盛。其主张之激进,直追当年疯狂的法国。这重新勾起我对卢梭的兴趣,因为他乃法国大革命的圣人。

毕竟不比早年的幼稚,我决定不再先入为主地去看卢梭。翻了不同的版本,乍看的确跟自己当年的印象差不多。可细读之下,事情不那么简单,关键是看谁掌握了话语权。

为了解读方便,先简介一下卢梭的生平和思想:

卢梭公园,法国

卢梭1712年生于瑞士日内瓦,那是一个信仰加尔文教的城邦共和国。当时的欧洲,天主教是基督教的正统,加尔文教只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个分支。从国家体制上讲,除了英国、荷兰、瑞士、威尼斯以外,其他国度大都是绝对君主制的大小王国。

作为日内瓦为数不多的公民,卢梭家拥有投票权。作为钟表匠的他父亲,颇具共和国的公民意识;虽然他母亲出身于中上层社会,但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卢梭的日内瓦出生地

卢梭父变卖了她的房产,随即花去那本该由卢梭来继承的所得。于是,十岁以前的卢梭,生活在匠人之间,曾读过一些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被其中的共和精神振奋;还短暂地学习过数学和绘画。

而从十二岁起,卢梭前后被父亲和伯父舍弃,不得不自力更生。其间当过学徒、仆人、家教等。

华伦夫人

十六岁时,卢梭遇见二十八岁美貌风韵的贵妇华伦夫人,当了她的家仆;二十岁左右又变成她的情人兼管家,断断续续有几年。在她的影响下,卢梭改信了天主教。而华伦夫人家藏书甚丰,也有沙龙招待文人。由此,卢梭丰富了知识,也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礼仪。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打过使馆秘书之类的短工。1750年,他忽然顿悟了文明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早年曾在法国驻威尼斯大使馆工作过

恰巧,法国的第戎学院正进行一场征文比赛,是关于《科学和艺术是否净化了人类道德》。于是,卢梭大发“谬论”,抨击“文明对社会的腐蚀” 。他认为,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自由遭到扼杀。他强调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人性本善,平等自由。当时的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大力提倡文化科学。可卢梭公然鼓吹复古和回归自然,逆水行舟,相当反动。而卢梭因此中奖,甚至声名鹊起。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755年,第戎学院又有征文比赛,这次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再次参赛,虽然未能获奖,却陆续写下了一系列与“人类不平等”这个命题相关的著作。这时,卢梭与“大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已结识,进入了“启蒙运动”的精英圈。可他的各种论点,与“大百科全书派”诸位公知,貌合神离。其实,早在卢梭之前,就有两名英国的大思想家,对文明社会出现以前人的状态和社会契约,发表过高明的见解。

霍布斯(1588-1679)

霍布斯作为现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首先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完全是被个人利益驱动的,在没有建立文明社会的秩序以前,人孤独、贫困、野蛮、污秽,一直处于相互争斗的战争之中。所以,文明社会给予了人所需要的和平与安全。霍布斯的契约,是“绝对君主制”,君主乾坤独断,老百姓包括中产阶级,都没得商量。

洛克(1632-1704)

洛克是启蒙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人称“宪政之父”。他相信,即使在文明社会出现以前,人们已在履行相互间的义务,即生存、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但这种状况不够完善,还需要用法律来保障。洛克认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契约,应由法律来规定。而法律则来自多数人的共识,并非独断的命令,这就是日后议会的雏形。

洛克认为,议会即立法机构,拥有最高权力,即“议会主权”。因为议会是由民众选举的议员组成的,所以能反映出民意。然而,虽然议会代表最高权力,但它的权力是在宪法之内,因此也受到限制。如果它不遵照法律行事,或不代表民意,民众也有权撤销与它的“合同”。但是,如果议会遵循宪法行事,便无人能向其夺权。这种有条件的契约,的确是宪政的独特之处。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英国议会大厦

与霍布斯相同,卢梭也相信人类是自私的,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卢梭认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还有怜悯心。卢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分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人人自由平等。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压迫、暴力和战争,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卢梭宣称,这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时纪念卢梭,1794

尽管英国的托马斯穆尔,先于卢梭,已作过如此的论述。然而,卢梭的《政治经济学论》,强调了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有产者让人们遵守现存的社会契约,说它能够保护所有的人。其实,这契约是虚假的,它不过是有权者为了维护自己既得利益,让普通人接受现状。

1762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830年法国大革命

他探讨了怎样从虚假的社会契约,向一个合理合法的社会契约转换。他认为一个人太孤单,人们需要抱团,来抵御风险,共同求生。团体中每个人必须让渡出自己的一定权力,组成一个政府。在此,他提出“公共意志”这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公众的共同利益的。卢梭说明,作为一个政治上正当的国家,应当符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1)每一个行为遵循公意。2)保证每一项特定的规定,符合公意。3)公众的需求,必须被满足。

Image

而公意又与主权紧密相连。只是掌了权,并不意味那权力具有足够道义上的合法性。真正的主权,永远代表公众的利益。而主权是不可剥夺的。

这样,在卢梭设想的一种独特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了所谓的公意,即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流放之地,瑞士

并且,卢梭认为“主权在民”,是唯一可以既建立权威又不丧失自由的制度。舍此之外,一切制度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对人民的奴役。在卢梭崭新的社会契约里,“公意”被当作法律,人民当家作主,来治理国家。而这公意既是公众的,又是绝对的,有决定权。即使公意犯了错或违了法,也无人能向它夺权。而且,如果有人拒绝服从“公意”,他将被强制地服从。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霍布斯鼓吹的是“君主专制”,卢梭主张的是“民主极权” ,二者都没有协商的余地。历史上,保守倾向的思想家,通常不相信人类能单靠理想,就能建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消除人类社会的一切苦难。因此,他们往往对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权威,持一种谦恭的敬畏态度。这与卢梭针锋相对。甚至有自由倾向的思想家,也对卢梭式的激进持审慎的态度。

卢梭:孤独者的沉思

1774年,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初,美国的国父之一约翰·亚当斯,就警告要防范“暴民政治”。1856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指出,1793年的雅各宾专政,实际上是对共和政体的侮辱。1945年,英国的哲学家罗素也观察道:卢梭能培养出希特勒,而洛克能培养出丘吉尔和罗斯福。近世的众多学者,更将卢梭视为“极权主义民主”的始作俑者,把上世纪从左至右极权政治之种种灾祸,都归咎于他。

回顾西方社会的近代史,比如美国,实行的显然不是霍布斯的绝对君主制;虽然它也吸收了卢梭 “主权在民”的思想,但美国基本上是根据洛克的宪政主义,实行了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二百多年以来,“三权分立”在美国行之有效,直到近年,“政治正确”甚嚣尘上,使美国的政治类似当年法国大革命,急速地向“暴民政治”倾斜。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美国国会山

近日,美国司法部拟将对校方讲授“批判性种族理论”有异议的家长,和拒绝子女接种疫苗的家长,分别列入“国内恐怖分子”和“施行家暴者”的黑名单。假如卢梭有在天之灵,不知作何感想?

在1762年完成《社会契约论》的同年,卢梭也完成了另一巨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教育观 :

人类有自然形式的自爱,也有非自然的自爱;而后者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很容易被腐蚀,所以很危险。这种被腐蚀的自爱,是邪恶与苦难的来源,因为它导致人类把自我价值,放在感觉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基础上。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起,就处于不自由的奴隶状态:成人们用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等,这些孩子们本来没有的欲念,来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就被污染一次,心灵就种下了恶的种子。

瑞士风光

在这里,卢梭进一步阐发了他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论点:由于私有财产,人们产生了攀比之心,于是嫉妒、占上风等邪念随之而出,孩子们遂丧失了天真淳朴无辜的赤子之心,腐化堕落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人”。他主张,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应该是自爱,第二个情感应该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要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Image

康德(1724-1804)

反对理性主义,重视人的情感。卢梭的这种特质,使得学富五车的康德,都对他极为看重。康德觉得自己的治学虽然严谨缜密,却唯独漏掉了卢梭思想中那鲜活真实的人性。据说康德在拜读《爱弥儿》时,爱不释手,竟耽误了他每天下午四点雷打不动的散步。此外,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等都受了卢梭的影响。当然,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的首脑罗伯斯皮尔,是卢梭的学生。

罗伯斯庇尔(1758-1794)

由于《社会契约论》,否定了《圣经》里关于“原罪”和“神的启示”的宣讲,所以,无论新教还是旧教,整个的基督教全被卢梭得罪了。特别引起的争议却是,他公开反对正统的基督教观点,即基督教是唯一真正宗教的声称。卢梭说,任何有组织的宗教,只要恰当地认可神为造物主,并且宣扬美德和道义,就是真正的宗教。他的结论是:任何国家的民众,只要其宗教符合自然的道义,他或她都应当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宗教。

不但如此,卢梭进一步鼓吹:但凡能引导人们趋向美德,所有的宗教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人们应当遵守养育他们长大的宗教之规。卢梭这种对其他宗教包容的态度,导致他本人和他的书籍,在法国和日内瓦都遭到禁忌和封杀。

巴黎的红衣主教在布道坛上谴责他,政府下令通缉他,他的书被焚烧。他的牧师跟他划清界线,声称他“反对基督”。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流放之地,瑞士

卢梭户外散步时,有人向他扔石头,他家的玻璃窗也被击碎,当他避居瑞士伯尔尼时,还被当局限期离境。

于是,卢梭被迫流亡,居无定所。苏格兰的启蒙主义哲学家休谟,遂邀请他去英伦避难。休谟是以他的实验主义、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著称于世的。然而,由于政治上长年受迫害、各种私人关系破裂,使得卢梭心力交瘁,感觉众叛亲离。终于,卢梭也跟休谟闹翻了。

休谟(1711-1776)

返回法国后,卢梭隐居乡间,写下了《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不久,卢梭外出时被一贵族的马车撞倒,因头部受伤不治身亡。

回溯到1766年, 休谟曾对卢梭的体力有深刻的印象:从法国去英国的海途中,虽然天气恶劣,卢梭能夜间在桌旁连续工作10小时,而休谟则龟缩在自己的铺位上。“所有的水手都几乎被冻死,但卢梭却无恙……他是我所知精力最旺盛的人之一”。

试想当今,如果发生了类似事件,舆论会不会渲染成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谋杀,而公众则紧急呼吁进行调查?

16年之后的1794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卢梭的遗体被崇拜他的革命民众,迁入巴黎的先贤祠。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在巴黎先贤祠的陵墓

作为思想家,卢梭素来备受争议。关于他的为人,八卦也挺多。他自己的《忏悔录》,更对此推波助澜。而笔者通过阅读,至少澄清了以下几个疑点:

1. 当华伦夫人的情人,“吃软饭”

当时,卢梭二十岁左右,无论在年龄、阅历、财富、地位、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其实,这让卢梭感觉不适和困惑,所以叫她“maman”。虽然卢梭终生对华伦夫人抱有崇拜和爱慕之心,但他还是摆脱和结束了这种关系。二十五岁时,当卢梭获得了一小笔母亲的遗产后,便将它部分偿还华伦,作为那些年她对他花费的补报。

卢梭与华伦夫人同居处

往后,在卢梭和其他权贵的过往中,也尽量维护个人尊严。由于卢梭同时是一位音乐家、简谱的发明者,他所作的一部歌剧,深得法王路易十五的激赏。法王曾向他提供终身俸禄,却被卢梭拒绝包养。再比如,当他遇到经济、政治的困境时,也有王公贵族向他伸出援手。像卢森堡的查理二世和康迪亲王这两位法国最阔的大佬,都赞助过他。但卢梭并不对其讨好,而是抨击他们的税收政策。

通常,卢梭更情愿接受“同志”的接济,而不去依附权贵。这说明,一旦条件允许,卢梭很爱惜自己的羽毛。

2. 与“大百科全书派”分道扬镳

卢梭结识狄德罗后,进入精英俱乐部,成了启蒙大咖们的“自己人”。别的公知人物若获此殊荣,会受宠若惊,可卢梭并非如此。因为卢梭的“道”,与他们的不尽相同。

狄德罗(1713-1784)

卢梭热烈地信仰灵魂和宇宙的精神起源,这与“大百科全书派”的主流思想冲突。而且,他们强调理性,卢梭强调感情;他们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则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应该根除。再比如,他们的唯物主义、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对君主立宪制的推崇,卢梭都不认同。

Image

索菲亚·乌德托侯爵夫人

此时,45岁的卢梭发生了那年龄男性常见的中年危机,而27岁的索菲亚·乌德托侯爵夫人适时地出现在他眼前。虽然索菲亚的情人是“大百科全书派”的圣朗拜尔伯爵,她的妯娌埃皮内夫人又是卢梭的赞助人,索菲亚却对卢梭异常地亲切友好,两人很是投缘。索菲亚长得并不好看,可色不迷人人自迷。她不由自主地卖弄风骚,她真心实意地调情,使卢梭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痴情。

这应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恋爱。在以前,华伦夫人更像保护人、朋友和母亲;而与他同居的特蕾莎,鉴于文化素养的差别,也谈不上有思想和精神的交流。由于两人的关系过密,索菲亚虽只是卢梭的红颜知己,还是引起非议。在舆论压力下,索菲亚中断了和卢梭的来往。法国上流社会在两性关系上相当潇洒,但这并不意味在门第和出身上的随便。卢梭虽以才华独步天下,毕竟一介平民。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

人生而不平等,而卢梭又偏偏生就不安分骚乱的灵魂。总之,这段恋情,使得卢梭和友人们恩断义绝。

后来,狄德罗这样描绘卢梭:“他像魔鬼一般不讲信义和虚荣,不感恩,残忍,虚伪,而且邪恶……他从我这这儿攫取思想,为他随用,然后又冒充是他自己的原创,再反过来小看我”。两人曾试图和解,但由于好面子,谁也不肯首先迈出第一步。

然而,与索菲亚的浪漫史,激发了卢梭创作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的灵感。此书也有他早年与华伦夫人关系的痕迹。此书开创了后世浪漫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

3. 与伏尔泰反目

埃皮内夫人

伏尔泰和卢梭同属启蒙时代的巨星。

当初卢梭有难,伏尔泰曾要收留他,邀他来一起同住;可最终,两人竟撕破脸,终生为敌。卢梭对伏尔泰直言相告:“我恨你”,伏尔泰则断然宣称:“卢梭将被历史遗忘”;并讽刺他“花尽心思,想让人类与禽兽同类,用四肢爬行”。说句公道话,卢梭从未将他俩的争论公布于世,倒是伏尔泰及其盟友在媒介上大肆炒作。

伏尔泰(1694-1778)

卢梭和伏尔泰,两位都是反建制的旗帜,却因“瑜亮情结”,互相攻击,几成当年欧洲文坛上的笑料。究其因,除了观点上有分歧外,是由于两人的出身背景迥异。伏尔泰既富且贵,从无衣食之忧,同时是当时欧洲NB1的公知人物,是法国社会的良心,自我感觉非常之好。而卢梭贫贱寒微,没受过正规教育,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土包子,却不止对主流思想不苟同,社交上也不遵守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身为下贱,心比天高。

更要命的却是,由于他的真知灼见,或是“哗众取宠”,在思想界居然后来者居上,有喧宾夺主的势头。休谟这样记载:“这个国家(法国)对卢梭所表达出来的热情,真难以言表或想象。从来没有任何人,享受到如此大众的关注,这使得伏尔泰和任何别的人,都黯然失色。” 这恐怕也使 “群主”伏尔泰,心理上不易平衡。

4. 与休谟失和

当卢梭走投无路之时,休谟邀请他去英伦避难。根据休谟起初的印象:“卢梭温和,谦逊,富于感情,无私,而且极度地敏感”。而渐渐地,攻击卢梭的文章也在英伦的媒体出现。卢梭认为休谟作为他的主人,理应替他辩护。何况,卢梭推测,一些公开批评他的细节,也只有休谟知情。

但据休谟的说辞,此时,卢梭变得疑神疑鬼,患了妄想迫害狂的病症,认为有些人合伙来谋害他,而休谟即是其中之一。卢梭多年境遇不顺,经济窘迫,政治受压,精神上不会没有阴影。然而,确有证据证实,休谟拆检过卢梭来往的信件。有更甚者,休谟曾参与过其他“同仁”对卢梭的恶作剧,冒充普鲁士国王给卢梭写信,来戏弄他。

伏尔泰、休谟等,都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为人开明,当初对卢梭也蛮友好,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远比卢梭优越。卢梭一贯不得已寄人篱下,异常敏感,难免因地位的差别,产生过激反应。饱汉不知饿汉饥。且不说,这些从前的朋友,当“群里”分拨,需要“站队”时,是不是就党同伐异,对弱势霸凌?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反击恶意的流言,卢梭于1766年开始写《忏悔录》。而在1782年,《忏悔录》才在他的身后出版。

特蕾莎

5. 女仆后成为妻子的特蕾莎

从1745起,卢梭成了没文化的女裁缝特蕾莎的情人。特蕾莎一人挑着赡养母亲和众多兄弟姐妹的家庭重担。一开始,卢梭并未与她同居。到后来,卢梭请特蕾莎和她母亲住进家来,成为他的仆人,他自己则担负起扶助特蕾莎整个大家庭的责任。

1768年,卢梭与特蕾莎结婚,终于给了她一个名分。在这个有宗教信仰的阶级社会里,特蕾莎毕竟跟他同居了将近1/4个世纪。这也算是签了虚假的社会契约吧。

6. 卢梭把五个亲生的婴儿送进育婴堂

特蕾莎在与卢梭未婚时,曾替他怀了五个孩子。

而他美其名曰“为了她的名誉”,让她把每个新生儿都送进育婴堂。起初,卢梭的借口是,他没有足够的钱来抚养他们。后来他自己承认,在像他家那样的环境里抚养孩子,结果无疑要比在育婴堂里的还差。但在1769年,卢梭还是流露出把亲生孩子送进孤儿院的遗憾。这绝对是卢梭人生的污点,也是伏尔泰攻击卢梭的主要论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顶帽子,扣到卢梭头上,绝对适合。

1778年, 卢梭去世前不久,有位来访者对他说:“人是邪恶的”,而卢梭的回答则是:“人类恶,但个人善”。对照他往日的交际,从狄德罗、伏尔泰、休谟,到华伦夫人、索菲亚,甚至到路易十五,若论及个人,都算待他不薄。可是轮到讲阶级、等级、集体,当人们一抱团,一切就变了味。人说相由心生。看卢梭的肖像,目光柔和,像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

毋庸置疑,他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他的拥护者说,连美国革命都沾了他的光。而他的反对者,却视他的思想如洪水猛兽,是人类和世界的扫帚星。

以笔者之浅见,与同期英国思想家温和可行的理论比较,卢梭的学说,或灵光一现,或更像激情的呐喊。而这种发自人类心底的愿想,无时无处不在世上宣泄。其实,激情同理性一样,都是人的本性。

卢梭雕像,日内瓦,瑞士

至于卢梭自己,“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通透而煽情的宣告,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2 个赞

卢梭看来是当今白左的祖师爷。

1 个赞